- 孫崇文
讀.形錄

前言: 因為看了陸老師的書,有些想法跟疑問在臉書上詢問陸老師,因此陸老師邀請我以第一手讀者的身分來寫一份讀後感.
讀.形錄 2006-0102
很久了,猶記得尚未踏入室內設計的領域,每每看到陸老師的作品,都覺得那純雅的材質俐落的呈現空間,在虛與實之間自由流動,能說服消費者接受走在這麼前面的想法真是讓人折服。
近日去逛誠品,正好看到陸老師與何先生新出的"形錄",覺得應該要來拜讀一下,乍翻閱感覺很多實驗與理論,也不曉得這個之於空間到底有什麼用意,雖然看了前面的序,但總覺得這些前輩看的深遠,我輩後進沒有累積這麼多的厚度,在看這些序時都有點霧裡看花,丈二金剛摸不著腦袋;之前因緣際會的去台南的無有為書店聽陸老師的演講,有機會加了臉書,便厚著臉皮詢問該怎麼下手讀這本很難定義的書籍。
我:陸老師,買了一本形錄拜讀,但不太知道要從哪個方向開始讀起,可以從"時間"對於型態的影響開始認知嘛?
陸老師:可以先看我2005的序,在書的最後
於是乎,便從後面來看這本書,挺有意思的,我喜歡從後面來…..嗯,我的意思是,我是那種喜歡先看結局再回來看劇情的人,所幸有問,很快的抓到一個方向來理解這本書,以下節錄部分序的內容來繕寫簡單的心得:
「我們在教學的時候常常會遇到的就是學生的形式來源,有時候常常是東抓西抓,並沒有所謂他自己的方向。常常肇因在於對基本設計的形式美學的修養問題。」P.350
非常能夠體會陸老師所說的這件事情,每每發現很多的案子都是雷同的元素相互複製,尤其近期除了格柵似乎就沒有其它的東西可以來呈現空間,說回來,其實就是自身的美學基礎建立的不夠扎實,尤其非本科踏入這個領域,常感蠻多的符號留於浮面,無法直指人心。
「……反而會注重在灌注材料的凝結時間,利用控制這個凝結時間所產生的一個動態系統,也就是說我很重視的是學生怎麼利用凝結的時間來改變變因,並利用他所製造出來的動態系統,來成為他所能控制的一個手上模型。」P.349
「所以在台灣,應用這樣子的一個方法,讓學生可以利用他的心智製作的方式,發展出一個不是去模仿他人的形式,因為是物理關係形成的關係,他可以是一個形式的基本來源。而且形式背後,怎樣利用動態系統的變因,產生各種形式的可能性,其實都是這個練習帶來的好處」P.350
所以我開始理解了,這麼厚的一本書,其實是一個操作的經驗法則,用來建立一套系統,透過讓一個單純的材料可以紀錄時間的影響來表達整個過程,而這個過程所產生的內涵變成一種獨到的美學語彙供作他用,不管是作器具還是呈現室內設計。
書本內容豐富,而且大家閱讀所得不同不在此贅述,僅摘錄一篇特別有感覺的4.1空,與尚未讀這本書的朋友們分享:
「空間的空是可變動態的,即便外表似乎靜止不動,但他的本質屬於整體動態系統的一部分」
「佛教的空性指的是一種連續的因果變化,短期上有暫時穩定的依據,長期上則無恆久不變的法則」p.180
本身是佛教徒,對於虛實與時間及空間等字眼尤其敏感,更對空間因規畫後所產生那難以言喻的靈性特別感興趣,但心中若無這樣的境界,又怎麼演譯出這樣的空間呢?
看完前後兩篇序並約略的閱讀過一遍後,頗有所感:
「這解釋了有別於一般的室內設計師,陸老師的手法,讓這些原來是原料的東西,重新鍛造後在空間裡面一直流動,然後在這些流動的什麼當中,同時滿足使用者的需求,原來以為很誇張的線條原來其來有自,比起所謂的很多被媒體定義出來的風格,這些線條的產出有意義多了,看著陸老師的作品這麼多年,原來答案在這本書中」我跟陸老師如是說。
很多的媒體以及文章都紀錄了〝之後〞的事情,但我更推薦來讀讀這本〝之前〞的書。

這是陸老師的另一本書:空間要思考的是,合影於無有為咖啡館